(第1-3阶段的印花税票历史参见《中国历史上的“印花税票”(一)——清朝的印花税票》)
https://taxlaw.qspfw.com/html/history/20181012/15707.html
第四阶段:北洋和民国时期的印花税票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于1912年公布了《印花税法》,其第九条规定,印花税票分为五种,即精色票面额银元壹分,绿色票面额银元贰分,红色票面额银元壹角,紫色票面额银元伍角,蓝色票面额银元壹元,这是中国征收印花税的起始。
长城图是民国第一套印花税票,发行于1912年,并于 1913年正式实施。该印花税票的主图案为万里长城五色旗,寓意中国汉、满、蒙、回、藏等五族共和。一共有5个面值,1分、2分、1角、5角、1元,以银元为本位币,主要流通使用于1913年至1927年之间,个别地区地方版延长到30年代。
(北洋和民国时期的第一套印花税票:长城图印花税票,来源于互联网)
该票有中央版和地方版之分。
中央版,指的是北洋政府发行的长城图。地方版,指的是民国早期由地方军阀或者独立军政府所私自发行仿制的品种,种类较多,情况十分复杂,主要有:云南仿制、贵州仿制、广西印制、山东印制、湖南印制、四川仿制、广东“军政府”印制等。其中,四川仿制的无齿票在全国独树一帜,而广东税票印有"军政府"字样。
关于“长城图”印花税票还有很多趣闻,主要表现在“一少两多”。
一少——它的壹圆票“太过稀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壹圆面值的长城图印花税票都处于奇缺的状态,并成了一个谜。直到1998年中国银行因拆迁而搬家时,才戏剧性地在其地下仓库中惊现了一大批未及拆包的壹圆长城印花税票,才是谜团破解——原来它们80多年来一直被封存在地下呢。
一多——它的加盖票种类实在繁多。如加盖某“邮”字、某“电”字、某“税”字、加盖某财政或金库名、加盖某商会名、加盖某县署名、加盖某省市名、加盖月份名、加盖某军政权名和加盖“喜”字等。
二多——它的非税使用情况太多。实物显示,它是贴用量最大的印花税票,包括:结婚证书、收据发票、毕业证书、营业执照、契约股票等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单据上都能见到它的踪影,这种“非税功能、大显身手”的现象实在非常有趣。
1925年,民国政府发行第二套印花税票——嘉禾图印花税票(亦称“麦穗图”),也分中央版和地方版两种。该印花税票发行量小,使用时间较短,只行用于北洋军阀政府所控制的十多个省和地区。
(北洋和民国时期的第二套印花税票:嘉禾图印花税票,来源于互联网)
中央版嘉禾图印花税票全套共三枚:壹分棕色、贰分绿色、壹角红色,均为单色印制,中间印有"中华民国"、"印花税票"字样,两边各饰有一株麦穗图案,下面分镜各省区名以资识别。
在中央发行嘉禾图印花税票之后,少数地方也仿效印制了嘉禾图印花税票。主要有山东地方版嘉禾图印花税票、吉林地方版嘉禾图印花税票。
据统计,1913年至 1949年底,“中华民国”共印制发行了 9套印花税票,地方印制 29套印花税票,折射出的是那个时期里税票层层派销、层层盘剥、雁过拔毛、弊端重重的印花税票史实。
(北洋和民国时期的其他种类印花税票,来源于互联网)
值得说明的是,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革命根据地、解放区也印制了多种印花税票。自 1938年 5月晋察冀边区开始,东北、山东、华中、陕甘宁、东江等地都印制发行了印花税票。其中有的是在“中华民国”税票上加字,有些是由革命政府自行印制的。如陕甘宁边区印花税票、华中解放区“工厂图”、晋察冀边区“嘉禾图”印花税票等。
(华中解放区“工厂图”印花税票,来源于互联网)
(晋察冀边区“嘉禾图”印花税票,来源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