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这个名为‘卫盉’的西周青铜礼器(复制件)是古代的温酒器,请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壶盖上是否刻有密密麻麻的铭文?这些铭文详细记录了裘卫与贵族矩伯进行土地交换的全过程,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地契。从古至今,进行土地交易、购买房产都得涉及到契税,那么同学们知道自己家住的房子是如何缴纳契税的吗?大家先思考一下,我们一会在研学课堂上公布答案。”南京税收博物馆的小凡姐姐正在引导同学们边看文物边探究“契税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课题。
为丰富中小学生暑期“博物知旅”研学活动内容,南京税收博物馆联合国家税务总局南京市税务局第二税务分局的普法志愿服务团队共同开发了“博物知税——契税千年史”的研学课程,整合博物馆文物资源,将博览、博学的研学课题与日常生活中的税收知识相链接,引导学生探究契税文物背后的税史文化,探寻日常生活中的税收知识。
在博物馆中,同学们在普法志愿者的带领下,聚焦于馆内陈列的税票,如清顺治九年的卖地税契、1949年12月26日南京市税务局房捐缴款书、1953年山西省介休县人民政府土地及房屋契税票据等珍贵文物,通过聆听文物背后的故事,直观地感受中国契税历史的厚重与税收文化的璀璨。大家仿佛穿越回百年前,亲眼目睹先人们如何开展土地交易,如何履行纳税义务,并进一步思考税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对于那些曾经仅停留在课本字句间的“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依法诚信纳税”,孩子们在此刻有了更加具象的感知。
“这个竹简上刻着的《汉乐奴卖田契》,也是现存较早的汉代土地买卖契约,古代田宅交易都必须立字为证,这些青铜器铭文、竹木简书到纸质文书,都是不同时期的契约形式,请第二小组的同学根据展柜里文物在研学手册上勾划对应的朝代名称。”普法志愿者程璐指导学生们甄别不同历史时期的文书形式,引导孩子们探究文物的历史奥秘,加深对文史知识的理解。
“想要学习、了解真实的契税发展历史变迁,除了书籍上的记载,南京税收博物馆真正把教科书上的东西搬到了眼前,让我对中国税收历史有了更深更全面的理解,真正做到了博物致知。很有收获!”来自南京市钟英中学的韩雨晨同学感叹道。
参观完近现代的展品后,普法志愿者在多媒体互动厅组织学生们观看了新时期税收工作介绍视频,了解了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税收工作如何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的手段实现提质增效。
“刚刚我在讲解员的介绍下了解到在中国古代,用于证明房屋买卖的凭证是房契,但只有一份,而且没有买方名字。因此,房契一旦丢失,捡到房契的人可以此自称买方,要求房屋居住者腾退。这样根本无法保障购房者的利益。但是如今税收在高科技的加持下,不仅办起税来方便快捷了很多,权益也得到了充分保障,作为纳税人也真切感受到了政府对我们的用心!”陆佩一同学家长有感而发道。
“税收博物馆是一个能够给孩子们沉浸式体验税收文化的普法教育平台,暑期研学活动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外体验,更是将税法精神内涵延伸至线下,让同学们体会到税收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这对于青少年来说尤为重要!”南京市建康路小学的郑超老师说道。
此次南京税收博物馆“博物知税---契税千年史”暑期研学课程,激发了青少年学习税收知识的热情,提高了法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在青少年的心中播下了自觉学税护税的种子。(程璐 上官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