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绀弩(1903-1986),湖北京山人,新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1932年加入“左联”,曾担任《文汇报》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顾问、中国作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中国近代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夏衍说:“我认为鲁迅之后杂文写得最好的,当推绀弩为第一人。”不少人可能不知道,聂绀弩曾为清朝收税。
走村串户感受清末税制问题
1903年1月28日生于京山县城,自幼天资聪颖,7岁读私塾,12岁考入京山高等小学,屡以作文优异获得老师奖励,少时就在《大汉报》发表诗作,被同学们戏称“聂贤人”。1918年,聂绀弩小学毕业,因家道中落失学。
聂绀弩的父亲是清末秀才,兼县衙征收契税差事。聂绀弩曾在小说描述说,聂家有为地方政府征收契税的资格,这种资格可以买卖转让。辍学后,十几岁的聂绀弩曾帮父亲在京山杨集镇和绿林镇一带农村“跑税契团”,走村串户征收房屋田产买卖契税。
收税经历,让聂绀弩更多接触社会,发现了清政府税收管理的弊端,深切感受到社会不公,对劳苦大众产生了深切的同情,萌生出反抗封建统治阶级情绪。
这段经历,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不少素材,他的短篇小说《天壤》、《姐姐》、《盐》等,就取材于他在京山读书和跑税契团经历过的人和事。
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除了稍有艺术加工,基本上都是真人真事,特别是他用的是京山方言写作,情节生动感人,非常富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小说《天壤》讲述清末税务员悲情故事
聂绀弩在小说名篇《天壤》中,不仅描述了京山当时的社会形态、风土人情,还深刻的揭露了税收制度混乱黑暗和官吏的腐败和舞弊行为。
《天壤》是一出旧时代的悲剧,写的是真人真事,主人公是聂绀弩童年好友王龙。王龙祖上是县衙门里收税的小吏,王龙长大后,世袭了父亲的职业,娶了一房漂亮的妻子。
不想妻子在娘家就有身孕,过门6个月就生了小孩。封建礼教中,戴“绿帽子”的王龙备受歧视,被同事们倾轧排挤,失去了收税的职业,流落到外地做了名小学杂役,漂亮的妻子也被当地恶霸抢占。
抗战爆发后,在外搞革命的聂绀弩回到京山,对王龙的遭遇深感同情,费尽周折找到王龙住的地方,王龙却避而不见,只托人带给聂绀弩一封信,信上写了“天壤”二个字,以示“我们的境况有天壤之别,我无颜见你”。
小说详尽介绍了当时京山的税收情形。清末京山税收主要包括田赋和契税,县衙里收田赋税(农业税)的称为“做钱粮柜”的,简称“柜书”,按现代的说法,就是税款征收员。另一种收契税的,称为“跑税契团”。
“柜书”并非谁都可做,先得有钱粮柜资格和权利。这种职业可以世袭继承,王龙就是继承父亲职业收税的。
收税人员并不是正式官吏,也就是现在的“编外人员”,没有正式薪饷,完全靠敲诈百姓的“税耗”过日子,很为人瞧不起,他们的后代甚至不许去参加科举考试。
但老百姓又怕收税人员,因为对无力交税或者抗拒纳税,官府就要派差役来拘拿,并以抗税罪名处罚,除重加责打外,还要枷号示众。
钱粮柜又分为甲柜、乙柜、推收科和由单科,甲乙柜是正式收钱粮的,推收科管立户和倒户,相当于现在管新开业户和注销户;由单科是给花户(纳税户)画由单的,由单上开列需缴的钱粮数目,相当于现在的纳税申报表。
清末税务人员工资来源靠盘剥
县衙门并不给“柜书”薪酬,他们的收入来源全靠陋规维持。甲乙柜收田赋,公开的秘密是“收尾子”。农民上缴田赋或上缴实物谷子和小麦,或折合银两铜钱上缴。
“柜书”收取粮食时,要用斛(斗)计量,强迫农民把粮食倒的满满的,上面呈现小山摸样的尖峰。然后尽力一脚猛踢向斛,散落的粮食不许农民捡拾,这部分就是税务人员的收入。
为了多占便宜,“柜书”平时还要多练踢斛技术,增强足力,当天还要穿硬头鞋靴,以便发挥最大功效,这一招有名字叫做“淋尖踢斛”,属于“柜书”安身立命的看家本领。
折合银钱上缴也难逃盘剥。业户上缴多是零数——几两几钱几分几厘,征收时凡零数一至九厘,都当做一分计算征收,谓之收尾子。有地位的绅士们缴税可加一分,普通的花户缴税“厘”当做“分”计算,还要加“分”甚至加两分。收尾子和加“分”后的多余所得,自然进了“柜书”们的腰包。
推收科和由单科的陋规收入是另外一种情形。除了能分一点“柜书”的钱外,还向新买田地“立户”的“要喜钱”;卖出田地“倒户”原本是不需要缴纳费用的,但推收科还要“脱手钱”,否则不替你销帐,“倒户”就会永远背着税,因此田地注销也得给税收员好处。
人们买卖产业,要把契约拿到衙门里完税,衙门收了税,把一张盖了官印的官契纸连同原契纸发还给业主,谓之税契。因为收税范围依照为办团(现在的乡镇)防划分的,因此收税被称做“跑税契团”。
聂绀弩小说中说,官方规定的契税税率是百分之十三,官府基本上不向百姓宣传,而乡下很多人不知道政策,实际征收是百分之十五乃至二十。偶尔还有伪造官契纸和官印收税,弄虚作假骗百姓银两,算作“跑税契团”的报酬。
政府征税却不负担费用,完全靠潜规则支付征税成本。这样腐朽的政府体制,这样荒唐的税收制度,都是潜伏的危机。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延续了256年的满清王朝走到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