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浚(1421―1495年),广东琼州府琼山(今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人,是明代中叶著名的政治人物和先进思想家,曾任礼部侍郎、少保兼英武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等官职,其著作《大学衍义补》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泛,其中对税收治理的论述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
丘浚23岁应乡试中解元,后入国子监读书,景泰五年(1454年)中进士,后被选入翰林院。他的青年时代,恰逢明朝政局变动最频繁之时:土木堡事变爆发、明英宗被俘虏、景泰帝登基、明英宗复辟……
目睹国家遭逢外忧内患,各地民生凋敝,丘浚积极建言国事,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无用武之地。于是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一直默默治学编书,编一本足以石破天惊,启迪后世的奇书。
成化二十三年,正是大明新皇帝明孝宗朱佑樘最烦忧的一年。经过23年消极怠工的大明,已是四面楚歌:除了水旱灾害四起,边境冲突不断,最大的问题就是缺钱,财政收入严重缩水,国库穷到耗子都没几只。
而就在此时,丘浚给皇帝送来了凝聚他毕生心血的礼物:《大学衍义补》。此书共分一百六十卷,多达三十万字,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法律和军事边防等诸多方面。
据史料记载,明孝宗朱佑樘只翻看了几眼,立即就被书中的精彩论述吸引住了,没几天就成了这书的狂热支持者。随后,他火速下了了奏折:升丘浚为礼部尚书。这本奇书更立即刊刻,全国发行学习。
这部书的价值,仅看其中一句石破天惊的话,就可完美概括:食货者,生民之根本也。翻译成白话就是:商品经济,才是国民经济的根本。在有着数千年重农抑商传统的中国封建社会,这句话无疑是石破天惊。
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除了有高屋建瓴的论述,更有切实可行的具体举措,全书包括整顿腐败、发展国防军备、振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构想。论述最多的,自然是经济问题,其中就包括“薄取”“轻敛”的税收治理思想。
在书中,丘浚明确反对横征暴敛,认为国家征收赋税是必要的。《大学衍义补》卷22 中明确指出,“治国者不能不取于民,亦不可过取于民。不取乎民则难乎其为国,过取乎民则难乎其为民。”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治理国家不能不向老百姓征税,但也不能超过限度向老百姓征税。不向老百姓征税就难以维持国家运转,超过限度向老百姓征税则让老百姓难以承受。”
这种“薄取”“轻敛”的治税思想,直接影响了明朝后期的税收改革。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推出的著名税收改革“一条鞭法”,正是丘浚提出的治税思想的具体应用。
清末维新领袖梁启超对丘浚极为推崇,史料记载,一日梁启超与某西方富商交谈,对方大谈西方近代“重商主义思想”,梁先生大笑,手指一本《大学衍义补》道:“汝之说,此书早尽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