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年龄可是有好几百岁了,前身甚至最早可以追溯到契约文书时代(图 1)。根据《周易·系辞下》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但从契约文书发展成现代意义上的我可是经历了一段超级漫长的过程。人类为了交易的方便,契约文书逐渐精简,多余文字也慢慢消失, 简化为交易双方名称、交易品名称、数量、金额、时间、地点等核心内容。逐渐的,我开始演变为作为交易和记账凭证而使用,成为现在意义上的发票了。这个时候已经是清代中晚期了(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发票是清代中晚期),可我并没有明确的出生日期,因为我的产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非一个节点。
图1 契约文书
我最初的名字有很多呢,发条、抄奉、发奉、发单、发货票都是我的小号。据人类考证,发票一名最早见于清光绪年间,是在印花税的奏折文件中找到的,这个时期的我还只是个小婴儿,采用书契的形式,人们称我为书契式发票。
所谓书契式,是指在毛纸或桑宣纸上使用毛笔从右至左、竖写而成的,一般以“发奉”或“今奉上”(奉为敬词)起首提起事由,而后填写所发货物的规格、数量及金额等,最后以买方名称和日期收尾,在辞令上比较谦恭和儒雅。这种形式相对简单,也比较原始,我的形状多为长条形,文字部分为毛笔竖写,材料构成主要是土纸或毛纸。
由于相对复杂,书契式的我仅适用于初期开具规模相对较小,买卖活动不频繁的商铺。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这种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商业活动的需要,于是聪明的人类开始采用古 老的印刷办法,将同一格式的固定内容刻制在印版上,需要时临时在印版上涂颜料印制于纸张之上,再填制相应的内容。故而,书契式的我演变成了雕版式,在我的四周一般刻有格框,正面刻有红色或蓝色线条,格框分两层,外宽内细,上端“眉子”呈梯形并载有商号名称或“发票”字样(图 3)。相较于书契式,雕版式可以重复使用,一次可制作出多张,进一步提高了制作和书写效率。
图2 书契式发票 图3 雕版式发票
随着我慢慢成长,又有了表格式,这是从西方引进的一种预先印好版框格式和固定程式的文字并应特定业务的需要填充具体内容的制式文书。这时已经到了民国时期,但真正发展则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直到今天还是如此。
新中国成立后,主流都采用表格式,但书契式也仍然没有消失,在特定的区域较短的时期内存在,就如同我们现在是电子时代,仍然有人喜欢手工记账一样。
时间发展到 21 世纪,我的形式更是丰富多样,有纸质发票、电子发票,我的家族人丁兴旺,成员众多,有通用定额发票、增值税普通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收费公路通行费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等等。但是,总是有人造假或违法开具以获取不正当的利益,这真是我一大烦恼。在全面推进税收现代化的今天,电子发票全面推广,国家税务总局自 2015 年 12月 1 日起在全国范围推行增值税电子发票系统。通过对票面信息实时进行全面的电子采集、监控和比对,从而根治假发票这个“常见病”“多发病”乃至“顽疾”,大大提升税收治理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
这就是我的成长历程。大家在购买货物或劳务服务时,一定要记得索要发票,这样你和我也就有了更多亲切的晤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