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税收博物馆收藏着一张落款日期为洪宪元年(1916年)3月江苏巡按使公署颁发的江苏体育传习所毕业证书。薄薄的一纸之上,虽仅录百余文字、盖两枚印鉴、贴三张印花税票,却有着极为丰富的民国历史细节,诸如洪宪复辟、西学东渐、官制沿革、税制新设等,尽在其中。兹将证书全文作一抄录:
图1 洪宪元年(1916年)江苏体育传习所毕业证书
江苏巡按使公署为给发毕业证书事照,得本公署委托,江苏省教育会办理体育传习所,现届传习期满,请予核给毕业证书,前来查学员许抡英应准毕业,合给此书为证。
计开。
本学员现年二十六岁,江苏泰县人。
巡按使齐耀琳(盖:齐耀琳印)
右给学员许抡英 准此
中华民国五/洪宪元年三月 日(盖:江苏巡按使印)
(贴:3张面值壹角的印花税票)第九号
现以证书文字内容为序,结合相关史料,将相关民国历史细节解读如下。
一、江苏巡按使公署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但其地方官制仍是大体沿袭清朝省、道、县三级建制,未有大的变化。省级行政机关(行政公署)时多称民政机关,省级行政长官始称民政长;1914年(民国三年)5月袁世凯为筹划帝制而颁布《省官制》,省民政长改称巡按使,行政公署随之改称巡按使公署。巡按使管辖全省民政官吏及巡防警备,监督财政和司法行政,由中央政府特别委任;1916年6月袁世凯身亡后,省级长官遂于次月由巡按使改称省长,行政公署亦改为省长公署。此证书颁发于1916年(民国五年)3月,故行政公署称为巡按使公署。
二、体育传习所
体育传习所一词引自日本,晚清之际大批仁人志士东渡日本,或谋推翻清廷革命之道,或求富国强民维新之法。民国建立后,大量的日本教育制度被引入,创办体育传习所便是其中之一。查日本开设体育传习所自1872年在(明治十九年)颁布《学制》始,规定小学开设“体术”课,以体育为主要教学内容;体育传习所招生严格,学生毕业后3年内必须到文部省指定的职位任职,1886年(明治十九年)日本在基本实现每个府县都有体育传习所毕业生任教后,体育传习所完成其最初设定培养目标而废止,此后体育师资选拔由传习所培养改为考试审定。但到1916年时,中国仍在学习日本30年前已废止的教育制度,日本明治维新对近代中国教育影响之深远由此可见。
三、巡按使齐耀琳
时任江苏巡按使的齐耀琳系吉林伊通人,晚清进士出身,为翰林院庶吉士,清末任河南巡抚、盐务大臣等要职;1912年(民国元年)任河南都督、1913年(民国二年)改任吉林民政长,1914年7月始任江苏巡按使。在袁世凯称帝失败后,齐耀琳于1916年6月改任江苏省长,直至1919年被两省议会弹劾,并因省议会被工人捣毁一事被迫辞职,后弃政从商而不知所终。值得一提的是,齐耀琳之胞弟齐耀珊同为民国时期的政坛要人,当时齐家兄弟俩更是同时分任江苏、浙江两省长官,且同时于1919年被两省议会弹劾,故当时《申报》曾有题为《苏浙两省会与两齐》报道称:“苏浙本兄弟之省也,苏浙之长行政者又兄弟也,故苏浙两省表现之政象,无一而非兄弟。”也堪称民国政坛一段趣话。
四、民国五年与洪宪元年(1916年)
此藏品落款日期颇有趣味,“年”“月”“日”为预先印制于证书之上,先是红色印鉴的“中华民国五”章盖于“年”字之上,尔后又以黑色书写的“洪宪元”三字覆盖于“中华民国五”之上。袁世凯于1915年(民国四年)12月12日称帝,于次年改元洪宪,此即证书之上“中华民国五年”为“洪宪元年”所覆盖之原委。早在晚清之际,齐耀琳便与袁世凯私交甚密,对袁世凯称帝之举一直持积极支持态度,1915年12月袁世凯“大封天下”时,齐耀琳获封“一等伯”,排序甚至在后来的总统曹锟之前。齐耀琳积极拥戴帝制之态度,于此证书落款日期一端,便可见之淋漓尽致。
五、民国印花税票
证书最左侧贴3枚面值1角的印花税票,为1912年开始印制使用的“万里长城五色旗”印花税票,是我国首套真正发行使用的印花税票。开征印花税之提议最早始于清光绪年间,但真正施行是自1912年10月21日大总统袁世凯公布《印花税法》始,其中第九条对印花税票规定:全套印花税票共5枚,其中,褐色票面值银元1分,绿色票面值银元2分,红色票面值银元1角,紫色票面值银元5角,蓝色票面值银元1元。5种印花税票取5种不同颜色,税票图案为“万里长城五色旗”,即以五色旗插在八达岭长城城垛上,寓意中国汉、满、蒙、回、藏等五族共和,炎黄子孙“国运延绵,邦畿永典”之意,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如长城、国家统一和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证书上所贴印花税票即为此套。查1914年8月19日颁发的《关于人事证凭贴用印花条例》之规定:“中学校毕业证书,贴印花3角。”故此证书是按规定缴足了印花税额。
图2 “万里长城五色旗”印花税票
当时袁世凯虽已改元洪宪,但印花税票上却仍是“中华民国印花税票”的字样;加之落款日期上“中华民国五”和“洪宪元”相互叠加的情形,属于那个时代共和与帝制杂陈、前行与逆流共存的乱世景象,便尽在此一纸证书之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