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青川木牍的缘分
造纸术没有发明出来之前,古人常在木片上记录重要事情。这种用来写字的木片叫木牍。有一件从 2300年前的古墓里发现的木牍,用清晰的字迹记录着税收大事,短短百余字解决了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更正了一些错误的结论,并展示了隶书的发源和发展的情况,其文化价值令人惊叹。事情还要从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说起。
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沿的青川县,绿水青山,灵秀怡然。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青川也遭受了重创。在震后一个多月里,我先后多次前往青川灾区,用镜头记录了大美景色轰然玉碎之伤感,也深切感受了税务人不屈不挠进行抗震救灾的英勇气概,以及税务总局和四川省局领导深入险地查看灾情慰问受灾职工指导救灾工作的情景、全国税务系统兄弟单位大爱驰援的感人场面。
一次现场拍摄中,我认识了当地作家、摄影师小王。他心疼地说,大自然太残忍,让诗画般美丽的青川遭受劫难。他担心那些国字号宝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尤其提到了记录税史的青川木牍。
这是我首次听闻这件国家一级文物。作为广元人,对广元地界上的事情孤陋寡闻,顿觉惭愧脸红。
进一步了解之后,青川木牍让我为之震撼。这枚战国木牍不仅是书法艺术国宝,还是一篇远古赋税事件的史记,珍贵至极。作为喜欢文化的税务人,能感受到它厚重的价值。回家后,我将此行得到的两张照片和一份资料作为特殊“文物”珍藏于书柜。
许是身为税务人的缘故,关于青川木牍,总隐隐觉得有事未了。近期参与广元税务文化建设,在对本土税收史话的挖掘中,有机会和责任进一步细想这个问题。读史书、查资料、探实物、访专家,我实实在在地花心思做了一番功课。
青川木牍为何珍贵
青川木牍是广元税收一条古老的基因根脉。其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与税收有着怎样的紧密缘分?让我从头说起。
1979年,在离青川县县城约 1公里处的郝家坪,人们修建房屋、挖地基时,发现下面土质松散,并出现木板,撬开木板后,一些陶、铜残片露了出来。县上有关部门现场察看后,判断为古墓葬,随即与四川省博物馆组成发掘小组。在历时一年的考古发掘中,一座面积约 3300平方米的战国墓葬群在位居县城与北井坝分界岭处的郝家坪逐渐显现出来。72座墓葬陆续被清理出来,并出土了以生活用器为主的 400多件随葬器物和珍贵文物。
青川郝家坪战国墓葬群在考古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专家们在考证之后,认为:青川郝家坪战国墓葬群的形制(土坑竖穴木椁墓,大量施用白膏泥)、随葬器物(制作精良的漆器)是楚文化的特征,挖掘发现的隶书书写的先秦田律木牍、秦半两是秦文化的代表,以及陶器、“成亭”铭文的漆器又是研究巴蜀文化的重要史料。因此,这一墓葬群对研究秦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三者之间的文化关系,及秦灭蜀进而统一全国所采取的政治措施的诸多方面,如钱币的统一、文字的统一等,提供了实物资料。尤其较集中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迁秦民途经昭化,沿白龙江、浔江而上进入青川乃至巴蜀的历史事件。这也证明,青川在古时是秦、楚、巴文化交融的地方,曾是一个繁盛的家园。
郝家坪战国墓葬群被称为考古史上“了不起的发现”,其中更让青川名扬海内外的,便是 1980年发现的一件长 46厘米,宽2.5厘米,厚 0.4厘米,上有 121字的青川战国木牍。
当时,在郝家坪 50号秦墓墓边箱内发掘出土的是两件木牍,除这件比较完好,字迹清晰可辨;另一件长 46厘米,宽 3.5厘米,厚0.5厘米的木牍,表面已斑驳不清,不能辨识上面的内容。
这件保存较好的青川木牍,正、背面皆有墨书秦隶,正文秀劲清丽,笔力沉静,其“用笔的动势和笔迹清晰地表现出起止时回锋和出锋的变化,向右方向的末笔已显露波挑之势,笔势、笔顺、笔画的连接方式已为汉隶创拟了模式”。青川木牍还夹杂着许多篆体字,显示了与其隶变母体——同时代金文的一致性和延续性,而这些与以上所述都是早期隶书明显的特征。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曾发表了《青川郝家坪木牍研究》一文,对木牍文字及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
木牍正面共有三行可辨识的字,被认定为战国晚期秦武王二年(公元前 309年)的手迹。青川木牍出土以前,史学界根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秦简,认为隶书是秦朝人程邈创造的。青川木牍的出土,证明早在战国时,秦国的文字已经开始由篆书向隶书转变,这也证实了隶书并非程邈发明。打破了隶书源于小篆之后的史家定论,青川木牍成为研究中国书法历史珍贵的实物资料,换句话说,青川木牍改写了中国书法的历史。
青川木牍还是非常珍贵的文献资料,它正面的 121个文字记录了重要的历史信息。对木牍上的文字,目前比较通行的释读为:
二年十一月己酉朔朔日,王命丞相戊、内史匽、□□更修为《田律》:田广一步,袤八则为畛。亩二畛,一百(陌)道。百亩为顷,一千(阡)道,道广三步。封,高四尺,大称其高;捋(埒),高尺,下厚二尺。以秋八月,修封捋(埒),正疆畔,及癹千(阡)百(陌)之大草。九月,大除道及除澮(浍);十月为桥,修陂堤,利津□。鲜草,雖(虽)非除道之时,而有陷败不可行,相为之□□。
概括来说,此木牍正面书写的内容是,先秦在灭蜀国七年以后,秦武王命左丞相甘茂等修订并颁布《田律》,即关于保护土地、维修道路桥梁、疏通河道等内容,背面是与该法律有关的记事。文字大意是:在秋季八月,修筑封埒,划定田界,并除去阡陌上生长的野草;九月大规模修治道路和难行的地方;十月造桥,修筑池塘水堤,使渡口和桥梁畅通,清除杂草;不在规定修筑道路的时节,如道路破坏不能通行也应立即修治。
具体来说,青川木牍上记录的重要历史信息有如下内容:其一是秦国灭蜀国、苴国和巴国的史实。苴国是蜀国分封的诸侯小国,山脉多,耕地少。苴国国君时常向蜀王索要钱粮,蜀王常常置之不理,矛盾逐渐加深。后来苴国与巴国联合起来对抗蜀国,蜀王非常恼火,决定出兵教训苴国。苴国惊慌失措,竟然糊里糊涂向秦国求救。秦国觊觎巴蜀之地已久,便趁机设了一个计谋,即石牛粪金的迷人骗术。没想到,财迷心窍的蜀王那么容易就上了当。公元前 316年 7月,秦惠文王派大将司马错率二十万大军翻越秦岭,通过金牛道蜂拥而入,一年内先后灭掉了蜀、苴、巴三国。
其二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强力融合。秦灭巴蜀后,秦王派官员进入巴蜀,开始推行秦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比如建立郡县制,实行秦的法律和度量衡,推行秦国文字等。青川郝家坪战国墓葬群处于金牛道上,青川木牍的年代恰恰是秦国从金牛道伐蜀后的第七年。青川木牍就是秦在巴蜀推行秦《田律》和文字的力证。
此外,牍文不仅明确规定实行统一的秦《田律》,而且规定了田亩的大小,即每240步为一亩,还要求田主在自己的土地边界修筑矮墙作为地界标志。除了要求修治土地外,还要求修整道路,目的在于鼓励农业生产。
再说说秦《田律》。秦《田律》是关于管理农田生产的法律,其中也包括有关分配土地和田赋的内容。如《田律》规定:“入顷刍稿,以其受田之数,无垦不垦,顷入刍三石,稿二石。”青川木牍记录的是修改《田律》的部分内容,最终会落脚到田赋的征收上,因此,青川木牍与税收的缘分是直系的、深刻的。
税收无小事。秦《田律》推行七年后,当地百姓对强制推行秦《田律》有意见,说明其水土不服之处。秦王发现了矛盾问题长期累积的后果和严重性,所以派要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后做出修改。这既是对法规针对性的修定完善,也是对新政策的实地宣传,有力促进《田律》和秦法律的有效推行落实,加快秦和巴蜀深度融合的步伐。这也再次说明,早在 2300年前,青川就是一个按律行事的地方。
深刻理解青川木牍的背景和文字内涵,还让我们顺势进一步理清了古今中国税收制度文化变迁的脉络,特别是几千年不断淬炼丰厚的税收民本思想等精神内核,这也是中国税收基因和根脉千古传承的要点。
学者江治国曾说过:“青川木牍不过是无数战国秦简之点滴,正因为我们看不见那无数,而唯有此点滴,这点滴才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唯有这点滴我们才可以去想象楷书的童年,隶书的童年,《熹平石经》的童年。从东汉楷隶回首战国秦简,我们就不得不把视线投向那无数黑暗中透出的点滴的光芒,我们不得不珍惜青川木牍的每一点画……”
追寻青川木牍与税收的缘分,根须实实在在就在这里。这种悠久的、深刻的缘分,与这里的活化石国宝大熊猫共同成长着,向着时间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