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咸丰六年(1856年),湖南省郴县始设厘金征收局,人称郴县厘金局,其地址位于郴县裕后街马家巷西侧路口一带。据《郴县志》记载,郴县厘金局为坐北朝南的四合大院,大门两侧各有一石狮和一石鼓,建筑面积210平方米,是清朝政府在郴县设立的税收机构。其大门前有一座台子,台上立木旗杆,上挂一条龙形旗,旗上印着四个大字——“奉旨抽厘”。
厘金制度,即在交通要道设卡,对过卡货物值百抽一。其征收范围涵盖柴米油盐茶等生活必需品,且从原料、制成品到商品流通过程多次征收。清政府征收厘金,主要用于弥补国库空虚、筹集军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历史上的郴县一直是湖南的南大门,食盐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湖南不产食盐,粤盐进入湖南必须经过郴县。因为食盐运量大,对食盐收取的厘金是郴县厘金的主要收入。千百年前,北来的满载湘地土特产的船到了郴县裕后街,就不能再走水路,只得转装上骡马,再翻过南岭到广东去;由岭南骡马驮来的粤盐等货品,则到此装船,顺流而下潇湘。裕后街就是这段“北船南马”行程的重要节点。清朝实行“一口通商”政策,被誉为“天子南库”的广州十三行,在裕后街设有分行,当时郴县的货物贸易空前繁荣。
郴县厘金局成立后,在郴县各圩场及交通要道设置厘金征收站卡。其中,沿郴县至宜章县九十里骡马大道,分别在裕后街南关上、良田正街、折岭等关口设立厘金站卡。
清代厘金制度虽暂缓了清政府财政军事危机,但厘税过于繁重,既阻碍商品流通,又抑制生产,产生了不少弊端。
民国初年,税收多沿清制,郴县仍以盐厘为主要收入,其次是百货、竹木、烟酒等厘金,且税率连年增加。1913年,盐每百斤征厘金三块银元,为清末盐厘的三倍。
当时,厘金负担繁重,导致商户和百姓怨声载道。设在各地的税卡,时有税丁(即担任收税工作的地方自治武装)沆瀣一气,肆意抬高税额,中饱私囊。譬如,郴县厘金局在良田镇设立的税卡有近20名税丁,平时专干敲诈勒索挑盐乡民的勾当。
1927年3月的一天,郴县良田镇地下党员肖光标等60多人乔装成挑盐脚夫,挑担走向税卡。税丁们早已拥了上来,又像平时一样准备大肆搜刮,不料肖光标放下盐担,义正词严地揭露税丁的一桩桩恶行。接着,60多个人抽出扁担朝税丁打了起来,继而砸了税卡。之后,郴县厘金局一时也奈何不得,只好把这帮税丁全换了班,后来的税丁再也不敢胡作非为。
1928年2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余部沿九十里骡马大道途经裕后街南关上进入郴县。自此,湘南起义以郴县为中心蓬勃展开。2月7日,郴县苏维埃政府成立,颁布《郴县土地分配法》,插标分田;宣布废除厘金等苛捐杂税,发行印有“中华苏维埃”字样的金币兑换银元,用于革命支出。同年4月,面对反动势力近九个师的围剿,按照朱德向井冈山战略转移的命令,陈毅率领郴县各路人马8000余人安全撤离。
1929年1月,湖南废除厘金,改征统税和营业税。至此,郴县厘金局不复存在。厘金制度的出现和延续,不仅是当时政府的财政需要,还有重农抑商传统经济思想的支撑,它对于近代财政结构和税制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