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周子
明代大儒王船山说过这样一句话:“见之功业者,虽广而短;存诸人心风俗者,虽狭而长。”倒是颇符合对周敦颐的评价。
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号濂溪,北宋时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千年以来,周敦颐为官一方的功业大多已被后人遗忘;他留给后世的作品也不太多,林林总总仅六千余字,略多于老聃的《道德经》。饶是如此,周敦颐却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文化长河中璀璨的恒星之一。他的思想穿越深邃的时空,丝丝缕缕渗透到了社会人心的每一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世的价值传统和文化风气。
《辞海》这样介绍周敦颐的核心思想和学术成就:他继承《易传》《中庸》和道教思想,依托道士陈抟的《无极图》,创制“周子太极图”,提出了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他提出的太极、理、气、性、命等,成为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他本人成为理学的创始人之一。著作有《太极图说》和《通书》等,后人编为《周子全书》。
《太极图说》和《通书》是周敦颐学术思想的结晶,分别研究宇宙生成和人生价值,精义深奥如谜团,引来无数解读,乃至千年后的学者也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甚至对作品的成文时间,研究者也无法形成基本一致的判断。我们不禁好奇:在居无定所的不断迁官期间,周敦颐的哲学思想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他的官员身份和仕宦经历,和他的思想体系有着怎样的关系?
迎风成长
周敦颐的父亲周辅成,是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的进士,曾任广西桂岭令;母亲郑氏,河南开封陈留人,龙图阁直学士郑向的妹妹。周辅成先娶唐氏,生子周砺;郑氏先嫁卢郎中,生子卢敦文。唐氏和卢郎中先后故去,周辅成和郑氏再结连理,并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五月五日生下儿子周敦实,也就是后世名满天下的周敦颐。
北宋人的观念是开通的,男可续娶,女可再嫁,再正常不过了。连皇帝都开通,太祖皇帝说,“任宰相当用读书人”,“不得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人”,并作为皇家祖训延诸子孙。太祖还问宰相赵普:“天下何者最大?”赵普说:“惟道理最大。”太祖称善,于是,“道理最大”也成为赵宋的家法——在“家天下”的制度下,这也成为必须恪守的政治原则。
这样的政治环境和背景,是宋代文化和思想高度发达的社会土壤,也是周敦颐自在生长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小时候,他就无忧无虑地接受着家庭的教育和培养,享受着山川的壮观和神奇,感受着宇宙的浩渺和瑰丽。离家不远的月岩是他年少时常去的地方,不同的角度,月岩呈现不同的形状,让他浮想联翩;附近的濂溪弯弯曲曲,河水清澈如碧玉,飘荡如罗带,叮叮咚咚流向远方,少年常坐在河边呆呆出神。
他在想些什么?乡人们不懂。
周敦颐15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于是在母亲郑氏的带领下投奔舅舅郑向。
我们不能不对郑向表示敬意。郑向是位清廉能干的官员,也是颇有学问修养的文人,他对少年周敦颐的成长影响很大。郑向非常喜欢这个敦厚正直且聪明好学的外甥,督促其苦读经史,悉心指导,甚至将朝廷赐予的恩荫机会也给了他。
恩荫,是朝廷对有功之臣的一种照顾,允许其子孙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郑向视周敦颐如己出,不仅为他改名周惇实(郑向各子皆以惇字),还一手操办了他的婚事。后来宋英宗赵宗实登基,为避讳,改名为周惇颐①。周敦颐就此当上了朝廷将作监的主簿,这一年他20岁,此时是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