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与农业税有关的“战时借用物品偿还券”(以下简称“偿还券”),由“山东省胶东区行政公署”印制,并“拟于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十二月发行”。所预定的发行时间在1944年底,正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第七个年头。而在这张“偿还券”背后,还印着“乳山县崖子区郩里村征收秋季公粮统计表”,表、券一体。为何有此创意形制?为什么是拟发行?这份兼具文献、史料价值的“革命文物”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战时借用物品偿还券,现藏于齐鲁税史馆
“战时借用物品偿还券”所述之“战时”,正是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严密封锁、疯狂进攻残酷“扫荡”,根据地斗争及生存形势极为严峻之际——财政经济面临极大困难,军队供给几近断绝,乃至陷于“没粮吃、没衣穿、没被盖、没经费”的困境。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各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民学响应毛泽东同志的号召——“用自己动手的方法解决吃饭、穿衣、住屋、用品问题之全部或一部,克服经济困难,以利抗日战争”“发展生产,自力更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及手工业,并采取开荒种地、节约经费等开源节流措施自救,根据地的经济状况逐渐有所好转,军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但仍有一些地方因日伪军的“三光”“扫荡”及“清剿”,以及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特别是战争的长期消耗,入不敷出、难以为继。
为了尽快缓解物资短缺的紧张局面,切实保障对敌斗争所需各类物资尤其是维持生存基本需要的粮食供给,大力支持民族解放的抗日战争,山东抗日根据地的胶东区行政公署遵照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的原则,打算采取发行“偿还券”的办法,于1944年底向农民群众借粮借物。考虑到“战时”敌(日伪军)、我、顽(国民党顽固派)及民间商号所发行的多种货币同时并用,金融混乱,币值不稳,物价波动,而当地主粮苞米(玉米别称)面临普遍性紧缺的客观实际,也为了确保群众利益不受损失,让老百姓放心,公署有关部门在设计“偿还券”时,综合权衡“借”与“还”的细节问题,并未像一般债券那样用货币作兑换单位,而是决定将当地主粮苞米作为“本位”——借物还粮,即:按时价将所借各种粮食、物品折合为苞米斤数,视斤数多少发给出借人对应的“偿还券”,并承诺在此后分五年逐年偿还,每年按所折抵苞米总斤数的五分之一进行偿还。
时局风云变幻。山东军区在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巩固根据地积蓄力量准备反攻的指示”后,组织开展的反“扫荡”不断粉碎日伪军的“清剿”,迫使日伪军调整部署、收缩兵力,将兵力重点用于守备重要城镇和主要交通线。如胶东军区于1944年8月对敌展开“秋季攻势”,分割包围日伪据点,发起全面进攻,先后攻克据点130余处,歼灭日伪军5000余人,不仅收复了文登、荣成、栖霞,而且将所辖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四个根据地完全连成了一片,进一步巩固、扩大了解放区,畅通了山东各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联系,胶东根据地的抗战形势及经济状况也有了明显好转。对于这一可喜变化,胶东区行政公署及时停止了这批“偿还券”的发行,并要求下属各县将准备发行的“偿还券”全部销毁。但由于当时仍处于物资匮乏、纸张紧缺阶段,个别单位本着节约的原则,将这批已经作废的“偿还券”进行了再利用。
也正是这一“废物利用”之举,让一些“偿还券”侥幸保存下来。这张“偿还券”,因为背面被用来填制“乳山县崖子区郩里村征收秋季公粮统计表”,才得以幸存。
细细端详这张印制于80年前的“偿还券”。其作横幅设计,横长26厘米,竖宽19厘米,使用褐色印油在灰白色的新闻纸上印刷而成,整体分为上下两部分。
上半部分为主券,呈横长条形,印有网格状条纹边框,上端边框中间犹如匾额,所印“胶东区战时借用物品偿还券”字样较为醒目,框内自右至左还印有“分五期偿还”“偿”“苞米拾斤”“有效期”“使用规则”“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十二月发行”等,右上部与左边的发行年月处还分别套印有红色的“偿”券编号与方形、红色、篆文的“山东省胶东区行政公署印”。“有效期”被设定为“自民国三十四年起至民国三十八年止”;“使用规则”则明确规定了“偿还券”的计付与使用办法,即:“一、将应偿还数目折成苞米计算,以本偿还券按数发给各户,照券面总额分五期还粮。二、各户要按期割下下面的分期偿还券一个,在征秋粮时到村政府领粮或抵缴公粮。三、领粮或抵缴公粮时,村长要在分期偿还券的背面盖章证明,村政府收到分期偿还券可当公粮解缴上级。四、本券不得出卖出借转与他人,如有丢失或火烧水湿霉烂致难辨认真假与字号粮额者,一概不予兑换。”
下半部分为辅券,印有竖排、并列的5个竖条形“分期偿还券”,分别标注有不同的偿还期数与有效年份,以及“凭券偿还 苞米 贰斤”字样,表明每张小券在其各自有效的年份可单独剪下来,当做2斤苞米使用;此外,每张小券上均套印有与主券编号一致的红色编码(上部),以及“行署主任”“财政处长”两个红色手章形印记(下端)。整个券面布局合理、色彩协调、印制精到,仿照民国纸币设计的主券与各小券的花样边框(边框四角还分别印有偿还券的总面值“拾斤”、分面额“贰”),更是为其增添了美感。
这张“偿还券”更可贵的,是其背面所印的“县区村征收秋季公粮统计表”,按户列有户主姓名、人口、地亩、计算产量、负担数、减免数、应征数、实征交库数等项目,用蓝色钢笔填写了乳山县崖子区郩里村16户农民的有关信息及其秋季公粮的交纳情况,下端还盖有“村长”和“财粮”委员的方章。美中不足的是右上角的“年月日”没有填,让人难以确切地知道填表时间,但由表中农民所负担、上交的除了“秋粮”还有“柴草”的情况,以及“财粮”的称谓来看,此表格的印制、使用应在解放战争时期。
这张“偿还券”既是一张抗日民主政府针对金融市场混乱状况,以苞米为等价物借用、换取当地百姓粮食等生产生活用品的借据,又是政府提供给出借物品的普通百姓,供其按年分次要求政府偿还所借物品等价苞米的凭据(可持其领取苞米)——地方公债券,还是可以用来抵缴、替代应交公粮,并视同公粮进行解缴的“有价证券”。
这种借据、债券、有价证券三位一体的设计理念及其偿还方式,可能是绝无仅有的。虽然由于局势转变、形势向好并未发行,但仍是生死存亡的战争年代、艰难困苦的峥嵘岁月的见证。既能让观者真切地感受到当时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权和革命武装缺吃少穿、食难果腹、捉襟见肘的艰苦奋斗状况,也展现了共产党人坚如磐石的信念、攻坚克难的勇气、解放民族的决心、艰苦奋斗的精神、百折不挠的作风、战天斗地的气概,以及党政军民血肉相连、生死相依、共渡难关的鱼水深情。其背面的“乳山县崖子区郩里村征收秋季公粮统计表”,客观呈现解放战争时期胶东解放区农民的家庭人口数量、人均耕地面积、农田产量、税收负担、粮草交纳等情况,也正是农民群众信任共产党、支持革命者、多交粮草、支援前线的历史见证。
欣赏着这张稿纸大小的“革命文物”,尤其是深入历史,了解到它耳目一新的外观设计、“三位一体”的偿还创意,以及再次利用的传奇经历之后,我长久地陷入沉思。恍若隔世八十年,天翻地覆慨而慷。从救亡图存、抗击外敌的战争年代,到勤劳致富、安居乐业的和平时代,从缺吃少穿、水深火热的艰难岁月,到改革开放、国富民强的太平盛世,中国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这张薄薄的“偿还券”也穿越了这段波澜壮阔的时光,它不仅是一张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书信,更是一面映照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镜子,静静地诉说着一个国家从苦难走向辉煌的伟大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