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军粮经纪密符扇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展出的清代军粮经纪密符扇,扇面为宣纸制作,上弧弦宽52.5厘米、下弧弦宽22厘米、纵长17.5厘米,正反两面分别绘有50个密符,是清代漕运管理的重要见证物。密符扇见证了大运河的辉煌。映照了漕运码头的繁华。
镇馆之宝密符扇的发现背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手机会经常设置不同的图案或数字作为解锁密码,以保护个人的隐私。其实,早在几百年前,聪慧的先人们就通过密符来保护运河上的运输安全。清朝漕运繁忙,为了防止有人在漕粮验收转运间作,便出现了军粮经纪。密符扇上的符号代表军粮经纪人的身份,由军粮经纪人按照自已的想法或是绰号所创制,上边绘的符号是符形,下边注的名称是符名。这些密符得到朝廷的认可和备案,密符一旦登记到密符扇上,不可以随意变更。当漕粮运到码头后,由军粮经纪负责查验,只有质量和数量都合格,才会被装入袋中,由查验的经纪在袋子上用“福炭”(上好的木炭)画上自家的密符,也称“戳袋”,表明这袋漕粮已由某家经纪验收完成。
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展示着一把神秘的折扇——军粮经纪密符扇。这是一把看似平淡无奇的扇子,却是该馆镇馆之宝之一,它见证了大运河的辉煌,映照了漕运码头的繁华。该文物由陈乃文先生捐赠,为其高祖陈培芳在清道光丁未年(1847年)当军粮经纪时上坝所持用,当年由前任经纪移交给陈培芳。
军粮经纪密符扇为清乾隆时期,户部官员为整治漕粮经纪在验收转运间作弊而创制的。此扇上弧弦宽52.5厘米、下弧弦宽22厘米、纵长17.5厘米。幅面大气,比例恰当。其两面各有50个符号形状,似书似绘,见之赏心悦目。每符形下面,多以小楷横书符号名称,符形与符号合之为一组,乃一名经纪人代号,或称之为密符。在最下端符形下,隔行竖写一名,共10名竖写。整幅扇面符形、符号安排上紧下松,左右均衡。扇面上共有100个密符名称,其中有地名1个、舟名1个、车名1个、店铺名2个、花果瓜蔬名12个、兽鸟虫名17个、日常用具名16个、古人时人名称绰号50个。其符形创造类似汉字六书中之象形、假借与会意造字原则,如“通州”符名之符形,在扇面上书作双“十”字并列在一起,“十”字像两条大街交叉,其代表城市。而通州城当时是由旧城(今车站路与西海子西街以东、东西顺城街以北、故城东路西侧与北小门南北延长线以西、燃灯塔北侧东延长线及西海子公园所谓一号山连接线以南)和新城(中山大街以南、玉带河大街西段以北、通惠南路以东、公园下坡以西)两部分组成,而且朝廷的大型国仓即设在通州新、旧两城之中,因此书作“十十”密符,表示通州两城和两仓[后南仓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并入中、西二仓]。“十十”密符融合象形与会意,定其形,命其名。由于通州新、旧两城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合一,从此符形创意与定名可判断此扇应创制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至乾隆三十年(1765年)之间的某一年。故此,符形与符名之意义不仅在其艺术价值上,更在其历史价值上。
又如“小楼”符名之符形,纵书一笔自上而下渐粗,然后在笔画下端分向左、右各书画一上弧形线,由粗渐细。整体似一条鱼,通州三宝之一的“小楼烧鱼”,因其口感鲜美名扬南北。每年漕粮上坝,总会有众多经纪人在小楼上宴请会客,一来二去就顺理成章地将小楼饭馆的字号作为自己验收漕粮的密符了。之前人们认为小楼创自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之义和轩,则此符形、符名将义和轩小楼创建年代骤然提前到乾隆年间,最少提前135年,改写了小楼及烧鱼的发展历史,其意义较大。
又如“莲蓬”符形借指“连生贵子”、“石榴”符形借指“多子多孙”、“葡萄”符形借指“子孙万代”等,均以通州当地所产作符形符名,代指某一经纪人。余者大同小异,意趣横生。
镇馆之宝密符扇的历史背景
史料记载,明朝有军粮经纪300余名,到了清雍正帝整顿漕运,精简为100名。军粮经纪的执法凭证是军粮密符扇,凭此扇可以上船验粮收粮。但这并非密符扇的主要功能,它的主要功能是执法有序、职责有据。漕粮自大运河运到通州石坝、土坝两码头,本是散装,经过军粮经纪验收并经验粮官准验后,装入布袋转运入仓,每名负责验收转运的军粮经纪均须在自己验收的粮袋上用优炭书写自己的密符。从南方来的漕粮,到了通州码头上岸,需要经过检验,除了查核数量,更重要的是检查漕粮质量。漕粮入仓,要经过查、验、运、收等重重手续,历代王朝都有专门机构司理其事。
漕粮上岸后到入仓前的整个过程中有个重要角色一—军粮经纪,就是专门负责按照朝廷规定的漕粮质量要求,对照验粮厅验查过的“样米”检验漕船所载的漕粮质量,核查数量,代运军将漕粮转交京仓或通仓。这个“军粮经纪”并非政府官吏,用今天的话讲,是由官方认可的民间“质检人员”。检验船舱内的漕粮时,他们单臂插入米中,取出米样,凭手臂在米中的感觉与手攘米样时的涩滑感,就可判断漕粮是否“蒸湿”(即粮米因含水过高而发热,如同在锅内蒸过,又热又湿)。如发现有“蒸湿”情况,漕米就必须扬晒到合乎要求。如果检验质量合格,接下来还要核查数量,叫作“起米过斛”,即将米从舱内取出,用斛过量。过斛之时,要用拉长声的腔调报数,叫作“唱斛”。从前有“唱斛之声相闻,米浪之景时见”之说,指的就是过斛与扬晒漕粮时的情景。
漕粮过斛之后统一装入布口袋,由验粮的经纪用称作“福炭”的上好木炭在口袋外面画上自家专用密符,叫作“戳袋”,表示已由某家经纪验讫,由这家经纪对其质与量负责。若在入仓之前被坐粮厅官员或巡仓御史抽查出某袋漕粮存在问题,则按袋上符形查出其符号名称,再按符号名称在一本登记册上查出其真实姓名。如果漕粮收兑出了问题,便对号入座严厉惩处。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以备抽到不合格漕粮时追查问责,二是防止他人伪造,三是防范经纪作弊,可以说是一种非常管用和巧妙的安全保密措施。
就这样,装满漕粮的漕船,经过一道道把关,从杭州出发一路北上,路过一个个驿站,最终到达北京,用时起码要两三个月。如果碰上洪涝灾害等特殊情况,运河不一定能正常通航,需要与陆运、海运相结合,从南到北发一趟漕粮真可谓是“历经艰辛、斑斑血泪”。后来漕运逐渐没落,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停办漕运,中国两千多年的漕运史就此结束。
密符扇体现的税收价值
密符扇的100个密符,反映了儒家的思想、民俗的气质与市井的气息等,它是集中了时代文化与创符人之阅历修养的综合体现。密符扇,存留历史、保存至今,是典型的漕运文化的产物与实证。且因这把军粮经纪密符扇是孤扇,故愈加珍贵。它是每位到馆参观者用心欣赏、仔细体味运河文化深厚底蕴及漕运繁华的物件。
通过运用密符扇,在漕运这种重大经济活动中明晰了登记、验收、画符各环节的权责,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责任体系和监督倒查机制。密符扇,不仅是明清时期漕运管理的见证物,也是监察官员巡查经纪,迅速锁定腐败分子的“秘密武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漕”行为,保障了古代军粮入库,也因此成为大运河漕运历史的一段佳话。
漕运制度作为清代经济支柱之一,对整个社会体系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漕运制度在南北贸易方面的推动作用使得经济在地域之间得以均衡发展,为社会的整体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漕运不仅为统治者提供了财政支持,也在经济方面实现了中央与地方的有机结合,加强了封建统治的中央集权。漕运贯穿城市,沿途商人和组织通过漕运贩卖地方土特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流通,增加了地方经济收入。这种经济利益的共享使得漕运成为一个地方与中央互惠互利的纽带,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漕运制度的建设、经济影响以及对中央集权的推动,为后代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尤其是在今天,水运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依然十分重要,漕运制度的成功实践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尤其是在发展内陆水运和构建经济发展的有效纽带方面。
可以说,一部运河史,镌刻了一段峥嵘岁月;一部漕运史,铭记了一段税收记忆。漕运已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唯有古老的运河遗迹及文物,仍在低声诉说着彼时的绝代风华,期盼和见证新时代的税务人不断书写崭新的税收故事。
(张会朋,现工作于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通州区税务局;范志华,现工作于北京市通州区博物馆。)